11月28日,全国龟鳖产业发展高端学术论坛在广东深圳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林业大学教授马建章,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主任王庆和来自全国各地的龟鳖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了论坛。此次论坛对龟鳖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永乐就龟鳖野外资源保护问题作了专题报告,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士的极大反响。
陈永乐指出,目前,全世界龟类约有220种,我国有33种,其中25种为淡水龟类。在我国,3种龟类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8种被列入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了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国家先后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取得较大的成效。然而,珍稀龟类保护仍存在不少问题。
野生龟鳖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很多没有经过处置的工业及城市居民产生的废水、废物对水生态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据悉,我国对长达10万公里的河流开展了检测,结果显示,被污染的河流超过一半以上,有4万公里的河流不适合发展渔业,有0.24万公里的河流水生生物不能存活。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为了建设道路、种植传统农作物,肆意毁林或堆填湿地现象十分普遍。龟类代代相传的繁衍栖息池遭受破坏,野生生物生活的范围越来越小。由此产生的危害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会出现物种灭绝。
在一些地区,有些人受利益的驱动,无视国家法令,非法捕猎野生动物、从事野生动物经营和贸易,加速了珍稀龟类野生资源的衰退,物种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
据了解,早在1989年6~7月,在南宁农贸市场,一般每天能见到5~7种龟,数量约100只,而到了1991年4~5月,一般每天能见到3~4只,数量60~70只。分布较广的平胸龟、黄喉拟水龟等已成为濒危物种。云南闭壳龟自1906年在昆明及东川采到标本后,至今未见报道。中国特有龟类百色闭壳龟目前中国大陆成体不足10只,而百色闭壳龟本地野生的或是驯养的都已不见踪迹。金头闭壳龟野生数量估计不足200只。安徽黄缘闭壳龟和广东省平胸龟野生种群密度非常低。
发展人工养殖效果优于建立保护区
论坛上,陈永乐详细介绍目前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主要方式: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为它们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生存和繁衍,达到就地保护的目的。 但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浩大的工程,关系到不同省市、不同行业部门,还涉及到了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与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二是配子或胚胎保存,该保种方式可防止遗传信息的丢失,有利于保持原种群遗传结构和基因频率的稳定。这种保存方式也避免了活体保存过程中疫病、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这对种群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方式适宜科研院所或高效等单位来做。三是迁地保护,就是说将拟保护的物种从原栖息地迁移至一个新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原生态的,也可以是人工造成的。对于后者可以说是人工养殖。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人工养殖珍稀龟类已形成较大的规模。据调查,全国龟鳖养殖户(场点)有25万户(个)左右。其中广东、广西各占40%,其他省份占20%。全国珍稀淡水龟类养殖总量2014年底在2200万只左右。从数量分布上,广东占50%,广西占35%,其他省份占15%。主要养殖种类有三线闭壳龟、黄缘闭壳龟、广西拟水龟、安南龟和广东黑颈龟等。其中,三线闭壳龟全国养殖总量在90~100万只之间。2014年苗种繁殖量约为45000只。陈永乐指出,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人工养殖珍稀龟类很有群众性和技术含量,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有了增殖放流的基础,保护珍稀龟类,单靠建立自然保护区是难以做到的。
规范珍稀龟类人工养殖行为
陈永乐认为,要在保育野生资源的同时发展好龟鳖产业,需使珍稀龟类人工养殖走规范化发展道路。他提出了几条建议:
一、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统领野生动物保育管理工作。
野生动植物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物资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内,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甚至灾害。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对于文化、体育、教育、科研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统领野生动物保育管理工作,依法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提高执法效果。实现保护是第一位,利用是第二位的目的。
二、合理利用为原则,推动珍稀龟类养殖产业。
《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一条“为保护拯救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本法”,这凸显了人类利益至上的原则。从人类诞生以来,野生动植物就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食物、衣服,而且原始农业是在种植野生植物和驯化野生动物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它不同于矿藏、土地和木材等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兼具三种特性(即生态功能、物质资源、遗传基因),一大特点(即具有可再生性)。我国龟鳖物种丰富,具有食用、药用、观赏等价值,广泛应用在生产、科研、教学、科普等领域,传统医药、和宠物贸易对龟鳖的需求量迅速增长。如果我们放弃对资源的培育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固守单纯保护、片面保护的保护方式,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需求、社会需求得不到兼顾,不但是对野生动物植物资源的极大浪费,保护事业也将无法与社会经济、群众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保护事业的发展也将失去应用的活力和动力。
三、通过政策的引导,扶持珍稀龟类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了有效地保障发展和合理利用珍稀龟类资源,必须加强珍稀龟类产业的管理。要制定一套扶持珍稀龟类产业的政策,通过政策的引导和鼓励,扶持产业的健康发展。协调好野生动物保护、增殖和开发利用的关系。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有计划、有目的、有规模地驯养养殖和开发利用珍稀龟类,加大保护驯养、繁殖和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环境友好型的健康养殖模式。有条件的开发龟类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珍稀龟类产业,提高野生动物的社会地位。
四、加大科学技术投入,支撑珍稀龟类保育与利用工作。
争取国家科研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做好珍稀龟类资源数量和遗传多样性等调查研究工作,探索人工培育个体增殖放流方式和评估等技术。加大驯养、繁育和病害防治等技术的科技攻关,通过科研和和技术培训,促进珍稀龟类保育与利用工作。
五、强化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
珍稀龟类养殖是盈利较高的行业,从业的企业或个人严格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等一系列有关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决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掠夺式利用,坚持“保护第一、大力培育、合理利用”的原则。严格遵守市场准入制度,持证养殖,确保野生动物的有效保护和珍稀物种永续利用。
转自海洋与渔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