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出海捕捞,撒下30张网,开捕5个小时只捞到了4条小鱼。山东烟台开海首日,渔民遇到了提前开海捕鱼的尴尬。 大多数渔民出海捕捞,或空船而归,或收获甚少,渔民尽显疲惫。
“以前捕鱼靠技术,现在捕鱼靠运气。”在莱州三山岛从事捕鱼工作的大军对此深有体会,他说20年前大家出海捕鱼,靠的是如何判断鱼群、如何下网,现在更多的看有没有运气碰上鱼群。他还说,大马力的渔船秋季之前八成以上不出海,“动一下就是钱,搞不好还要赔。” 今年春季,芝罘岛西口村栾青华和丈夫出海打了两个月的鱼,结果不仅没够成本还往外掏了不少钱。栾青华说,一年当中真正可以捕鱼的时间只有5个月。遇到刮风下雨,她的小木壳船就不能出海,这样算下来,一年也就正儿八经地捕4个月。 4个月的捕捞时间,能有好收成的时间却不算多。用当地渔民的话说,出去一趟经常是捞三四十斤鱼虾,多的时候七八十斤,如果谁捕鱼超过了100斤,在出海人眼里已经算得上好收成。收成一般,投入却不是小数。“别看是8马力的小木船,跑不了多远,烧油可不少。”栾青华算了算,去年一年她这条渔船用了10多桶油,一桶油1400元,总共花了15000多元。1日,他们夫妇凌晨出海,一共打了4斤海鲫鱼和4斤多小黄花鱼以及一些爬虾,一共卖了40元,勉强够了油钱。夏广胜跟海打了大半辈子交道,出海鱼虾满船舱的情景已经成了多年前的记忆。“海穷了啊!”他一声叹息引来周边人的应和。旁边在收拾渔网的渔民应道:“不光打上来的鱼少了,很多鱼都见不着了。”他说以前出海,鱼类的样数很多,刀鱼、梭鱼、青鱼、鲐鱼、鲅鱼、薄口鱼、面条鱼、针良鱼、马步鱼、半滑舌鳎……都很常见,现在鱼的种类越来越少了。“在海上能听见咕咕叫的黄咕鱼已经见不到了。” 能否让大海多养养 当齐鲁晚报记者提及能否将休渔期根据烟台这边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微调时,多数人希望休渔期的时间从6月份推迟半个月,开海的时间推迟半个月。“6月份的时候鱼虾量足,我们却不能出海。8月份,鱼虾正在长个,鱼少个头也小,却允许捕捞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渔民对现在的休渔提出了看法。 山东省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吕振波表示,由于没有做专项调查,所以刺网提前开海,到底对渔业资源有哪些影响,还不能下结论。 “如果渔民按照规定使用网目较大的刺网,对渔业资源的破坏不是很大,但是现在有些渔民不按规定地使用3层甚至多层流刺网,,让很多小鱼小虾成了牺牲品。”吕振波说,五六月份开始增殖放流,在捕捞过程中兼捕这些苗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刺网捕鱼提前一个月,对鱼类生长会产生一定影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渔业专家、博士生导师万荣说。 烟台一直在加快海洋渔业资源修复的步伐,从增殖放流、人工渔礁、海洋保护区建设等各方面推动烟台海域海洋资源的修复。 “1984年烟台作为第一批增殖放流试点城市,开始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烟台市海洋与渔业局渔业科科长王宏亮说。烟台的增殖放流走在了全省前列,29年来,渔业资源修复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 根据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的增殖计划,2012年,烟台积极争取资金3500万元,计划放流各类水产苗种9亿单位以上,预计可为捕捞渔民增收3亿元以上。 王宏亮介绍,今年的增殖放流不管是在资金投入还是苗种数量方面,都创下了烟台的历史新高。 “省海洋与渔业厅、省财政厅批准了烟台9处人工鱼礁建设项目。”王宏亮说,在9处人工鱼礁建设项目中,新增项目有3处、续建项目6处。项目总投资5460万元,其中争取省级财政资金1560万元。 自2005年全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以来,烟台积极支持人工鱼礁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截至目前,烟台列入省级以上扶持的项目有23个,累计项目投资4.6亿元,其中财政扶持1亿多元。目前烟台已建设人工鱼礁规模300万空方,成礁面积3.1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