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发生与治疗
赵宇江
武汉华扬动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武汉华扬集团药物研究所
随着黄鳝网箱
养殖技术的日渐成熟,黄鳝养殖规模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呈逐年上升趋势。
2009年,
6个平方的网箱养殖效益甚至达到千元以上。但是,随之而来的黄鳝的疾病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除了出血病、肠炎病等病原性疾病外,黄鳝的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发生越来越普遍,同时,也最容易被忽视。
1 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发病原因
目前,黄鳝养殖最成熟的技术是网箱养殖,而网箱密度、网箱内黄鳝放养密度,以及水质调节、投喂技术等等却一直无相对标准模式可做参考。这些都成为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发生的隐患。结合近几年养殖经验,笔者认为引起黄鳝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水体中网箱的密度设置过大
近两年的养殖水面逐渐减少,一些养殖集中区域更是“寸水寸金”,很多养殖户在池塘中安放过量的网箱。过量的网箱引起的直接恶果就是养殖后期,网箱内外水质严重恶化,即使采用水质改良剂也是杯水车薪。不良的水质对黄鳝的皮肤、内脏等器官产生慢性长期的影响。这也是养殖后期黄鳝疾病治疗难的原因。
1.2 网箱内黄鳝放养密度过大
尽管有大部分养殖户已经意识到网箱内黄鳝的密度过大,不但产量低,而且易发病,但仍有少部分养殖户“坚持己见”,6个平方的网箱放到25斤鳝苗,甚至更高(江西尤为明显)。密度过高,可引起鳝鱼的拥挤胁迫,造成肝脏、肠道等内脏器官的“排毒”障碍,进一步引发代谢障碍。
1.3 消化不良引发的肠炎
消化不良引发的肠炎多发生在入箱10天内,摄食正常的网箱突然出现停食或减食的状况。原因在于自然水域中,黄鳝的摄食量较小,摄食间隔时间长,而入箱后,黄鳝每天摄食量陡增,消耗大量的胆汁、消化液、消化酶,而鳝体肠道、肝、胆等消化器官并未适应这种强化投喂。
1.4 过量投喂
黄鳝的投喂技术一直困扰着很多养殖户,而且因区域不同,投喂的鲜饵也千差万别。同时由于不能正确换算和搭配鲜饵和
饲料的比例,加之不能正确估算网箱中鳝鱼的重量,在实际养殖中,常常出现过量投喂的现象。过量投喂,不仅会引发肠道疾病,而且增加肝脏、胆囊等消化器官的“负担”,从而引发黄鳝出现肝胆问题。
1.5 不当的水质调节和消毒
现在,多数养殖户已意识到水质调节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却对水质调节产生“误解”。其做法是采用“漂白粉”、“强氯精”、“二氧化氯”等刺激性较大的药品进行水质调节或食场消毒。殊不知,这些药物不仅会对黄鳝产生刺激作用,而且会杀灭水体中有益菌和有益藻,从而造成水质恶化,黄鳝“上草”停食。病情严重的,即发生黄鳝“大头病”。
2 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症状
2.1 外部症状
发生代谢障碍的黄鳝常表现为摄食量下降,厌食,停食;同时伴有“上草”,当天气发生突变时,“上草”现象更为普遍;也有黄鳝头部伸出水面;在养殖后期,也有黄鳝的头部发生肿大,俗称“大头病”。
2.2 体内症状
解剖鳝体发现,有的肝脏肿大或萎缩,颜色发白色、粉红色、土黄色、黄褐色、紫黑色、花斑等等,甚至有的有“淤血”;有的脾脏肿大呈乌黑色;肾脏易碎等症状。
3 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预防与治疗
3.1 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预防
3.1.1 水质调节
黄鳝入箱后停食两天,同时第1天在网箱中泼洒维水灵(200~300 m3/包,泡腾维生素C)以缓解黄鳝运输和人工操作对鳝体的应激反应;第二、三天在网箱中施用洁水灵(臭氧片),每个网箱10到15片。发生天气突变时,网箱中提前施用维水灵。网箱内食台处,可定期施用洁水灵2~3片进行除臭、消毒。
对网箱外的水体,可选择晴好天气,施用底垢净,每15到20天1次。
3.1.2 内服保健
养殖前期,饵料中需加倍添加黄鳝酶合电解多维,在补充消化酶的同时补充鳝体所必需的营养素。养殖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添加抗应激、促代谢、排毒素、保肝胆药物。而华扬应激宁(中药制剂)则兼具以上功能。可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应激宁两个疗程,每个疗程7~10天,用量为每1500斤黄鳝饵料中添加1包应激宁。
3.2 黄鳝代谢障碍综合症的治疗
水质恶化引起的代谢障碍(如大头病、上草等):氨氮超标时,可选用爽水解毒剂(或水质保护解毒剂,硫代硫酸钠),用量为150 m3/包;亚硝酸盐超标时,可引起黄鳝的上草、死亡。药品可选用净水解毒剂(200~300 m3/瓶,腐殖酸钠溶液)。同时,可在第二天,在网箱内化水泼洒水博士Ⅱ型(200 m3/包,芽孢杆菌),以进一步分解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
饵料投喂引起的代谢障碍主要包括两方面:消化不良引发肠炎和肝胆疾病。消化不良引发的肠炎可通过在饵料添加黄鳝酶合电解多维、酵母粉、水博士Ⅱ型等进行治疗;肝胆疾病则可通过在饵料中添加应激宁和护肝素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