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zhoushuangy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文辉老师详谈池塘里的那些事儿(绪)

[复制链接]

0

主题

4

听众

2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20
精华
0
经验
20 点
金币
28 元
注册时间
2017-1-6
21
发表于 2017-1-7 20:27:08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的精准分析,让我这个新手对养殖有了新的认识。帮助我恶补了基础知识。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7

听众

467

积分

二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 TA的每日心情
    求交友
    2017-4-11 10:03
  • 签到天数: 38 天

    [LV.5]常住居民I

    帖子
    401
    精华
    2
    经验
    467 点
    金币
    14424 元
    注册时间
    2014-7-4

    社区QQ达人

    22
    发表于 2017-1-17 11:58:07 |只看该作者
    二维码
    峻辰 发表于 2017-1-7 20:27
    感谢老师的精准分析,让我这个新手对养殖有了新的认识。帮助我恶补了基础知识。非常感谢。

    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
    在线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听众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4
    精华
    0
    经验
    4 点
    金币
    57 元
    注册时间
    2017-2-20
    23
    发表于 2017-2-20 17:55:55 来自手机 |只看该作者
    杂志招聘
    楼主你好!林老师的<<池塘里的那些事儿>>后面还有,大概有100多讲,网上有一些但不全。林老师的QQ空间地址我不知道,楼主能把后面的内容贴出来吗?
    水产前沿杂志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听众

    4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该用户从未签到

    帖子
    4
    精华
    0
    经验
    4 点
    金币
    57 元
    注册时间
    2017-2-20
    24
    发表于 2017-3-25 21:24:25 |只看该作者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1)

    源头截污(4)

    饲料是池塘养殖最大的投入品,意味着饲料是池塘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提高饲料的转化率,也就意味着降低污染。

    降低饲料污染应该从优质种苗、优质饲料、科学保存、合理投喂、提高溶氧等方面着手。

    优质种苗

    种苗好,生长快,同样的饲料,转化率就高,自然污染就少了。如果种苗质量差,只吃不长,饲料转化率低,污染必然更大。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十分关注养殖动物的种质性能,选择有良好资质、信誉、质量稳定的苗场采购质量优良的种苗。

    优质饲料

    衡量一种饲料质量的关键指标是饲料蛋白同化率。养殖人员更应该关注的是高效蛋白饲料而不是高蛋白饲料。在饲料系数相同的情况下,应该选择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因为养出同样的水产品,饲料蛋白越低,意味着所排出的氨氮越少。

    例如一种对虾饲料(A)含蛋白40%、饲料系数1.2;另一种对虾饲料(B)含蛋白35%、饲料系数1.2。每公斤饲料A排氮40克,B排氮32克。污染量饲料B只有饲料A的80%。

    饲料对氧的需要量随着饲料系数的降低而降低。例如,饲料A系数为1.2;饲料B系数为1.0(饲料碳含量基本上都在50%左右)。每公斤饲料A的氧需要量为1000克,而饲料B的氧需要量为933.3克。饲料B的氧需要量只有饲料A的93%。

    饲料的科学保存

    尽管购买的是优质饲料,但如果保存不当,饲料就有可能降低品质,甚至发霉变质,影响养殖效果。这样不仅污染增加,甚至影响动物健康,造成更严重的损失。饲料应该保存在遮阴、通风透气的地方,饲料与地板之间要有垫板,防止吸潮。同时也要防止其它动物如老鼠损坏包装。饲料的保存期对饲料品质也有很大的影响,尽可能减少保存周期,即一次采购量不要太大。

    合理投喂

    养殖池塘由于环境参数变化比较大,尤其是温度、溶解氧、氨氮等。环境条件不同,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的效率也不同。应该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和池塘水体的温度变化、溶解氧水平和氨氮含量,科学合理地投喂,尽量避免饲料浪费。大多数鱼虾都有生长补偿能力,可以在水质条件良好的时候多投料,水质不佳的时候少投料。不能盲目、机械地根据所谓的“四定”投料。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2)
    源头截污(5)

    关于发酵饲料

    目前,对虾养殖上面有四类“发酵料”:

    1、饲料配方中那些含有抗营养物质的原料都经过发酵处理后,再按对虾营养需求添加鱼粉、维生素、矿物质等原料进行加工的对虾配合饲料。

    2、以植物原料为主(有些添加一些新鲜动物原料如冰鲜、蝇蛆等),接种乳酸菌、芽孢杆菌等后制粒或不制粒,不烘干,边发酵、边销售、边使用。

    3、常规对虾饲料在使用前加水、加菌(一般为乳酸菌),发酵过夜。

    4、麸皮、豆粕为原料,加菌种。或发酵好经干燥、粉碎、包装,拌常规料使用;或加水边销售边发酵边使用;或由养殖户塘头发酵使用。

    严格上讲,第一种才是真正的发酵对虾饲料,其余三种都不能称为对虾饲料,充其量只能算是补充饲料。

    理由:

    第一种饲料可全程单一使用,因为这种饲料是严格按照对虾营养要求设计、配制和加工的,具有对虾饲料的全部特征,包括营养组成、颗粒大小、耐水性等等。

    第二种“饲料”不能全程单一使用,营养上不全面,且发酵终点不确定,其优点是含有一定的发酵产物,即微生物代谢物(或所谓的小肽),对对虾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但缺点更明显:质量不稳定或不确定,夏天气温高,发酵快,保存时间短,冬天温度低,发酵很慢,或者说没发酵。同一批次产品,今天用和明天用或甚至上午用和下午用质量都不同,因为发酵一直在进行。稍不小心发酵过度,即成为发霉,一旦变质,不仅没有保健作用,甚至有毒有害。

    第三种只能算是乳酸拌料,其好处在于常规饲料中补充了乳酸发酵物。首先,饲料为了保存,在生产过程中添加了防霉剂,目的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再发酵有一定难度;其次,饲料生产、包装、运输等过程中并无消毒灭菌,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防霉剂的作用是阻止它们生长),一旦加了水,开放体系下各种微生物都可能生长,不是接乳酸菌就只长乳酸菌的;其三,许多可溶性营养素都溶解到水里,对虾无法“摄食”,其四、微生物的生长过程改变了饲料的营养组成(尤其是维生素),发酵过的饲料已经不能称为对虾饲料了。所以,饲料再发酵用于肥水更有效(把饲料变肥料)。养殖前期拿饲料当肥料使用,培养天然饲料也许还有一定作用;如果在养殖后期,对养殖水体将造成更大的污染。

    第四种发酵饲料本质上是作为水质调节剂使用,完全称不上“饲料”的概念。

    如果养殖户要使用发酵饲料,请选择第一种,其它的不是不能使用,只是要明白其真正的作用原理,谨慎合理使用。无论是用于补充营养(调理肠道)、还是用于肥水或调水,最关键的是“剂量”——毒品和补品的差别往往只是剂量的差别!(小酌促进血液循环,酒是补品;豪饮酒精中毒,酒是毒品,相信读者都明白),相信养殖户都认为氨氮是最可恨的,但是,培水的时候没有氨氮行吗?大家不是还要买氨氮来培水吗?

    合理正确的剂量是“水质调节”,过量使用反而是“水质污染”!千万别相信多添加有好没坏的“忽悠”!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3)
    源头截污(6)

    什么叫发酵

    “发酵”是当今养殖业听起来比较高大上的时髦名词。但如果进一步询问“什么叫发酵”?“发酵与发霉有什么区别”?估计连那些号称引领潮流的“发酵专家”也未必说得清楚。

    那么,什么叫“发酵”?什么叫“发霉”?古人是这么区别的:一种物质(主要是食物)经过微生物改性(也就是长了微生物)如果无毒就叫发酵,如果有毒就叫发霉。

    在开放条件下(即无严格消毒灭菌和带菌环境条件下)决定最终结果是发酵还是发霉不是接什么菌,而是,(1)培养基性质;(2)培养条件;(3)培养时间。

    培养基性质

    例如,我们分别拿一把大豆粕、一把花生麸、一把玉米粉,撒点水,自然接种,过一两天,都“长霉”了。由于长霉的花生麸、玉米粉含有毒素,我们就说花生麸、玉米粉发霉了,而大豆粕同样也长霉了,但没有毒,我们就称为发酵——成豆鼓了。

    那么,为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大豆粕、花生麸、玉米粉看成三种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它们对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也就是说,这三种选择性培养基各自选择了适应该培养基的微生物。

    培养条件

    在给定培养基性质的前提下,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系统散热、气体交换)等,又对微生物进一步自然筛选,或又支配着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体的演替规律。

    例如,以同样的配方制曲,如果将发酵物压制成几公斤重的大块去发酵,产品是大曲;如果制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去发酵,产品是小曲,如果不成型,直接堆放发酵,产品叫散曲。

    再如,酿酒时,不小心曝氧了,就变成酿醋了。

    培养时间

    发酵是一个过程,如果环境密闭,系统中的微生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演替之后,最终停止在某一个点上,我们称之为发酵终点。如果是非密闭环境,最终都被完全矿化。

    对于饲料发酵而言,可能在某个时间段是发酵,过了某个时间段便是发霉。哪怕是对微生物选择性很强的大豆粕,前期是发酵,如果发酵到一定程度后不终止发酵,最后也会发霉。因为发酵后的大豆粕,已经不是大豆粕了,已经没有对后面的微生物的选择能力了。

    微生物生态的基本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是我们接种什么微生物就能长什么微生物,而是发酵条件决定终点(发酵的结果)。除非彻底消毒灭菌,然后才能接什么菌长什么菌。然而目前大宗发酵都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不消毒不灭菌,那发酵过程起作用的微生物是发酵条件说了算,不是所接种的微生物说了算!

    例如,我们挖两个沼气池,接种出沼气,不接种也是出沼气!不可能因为我们在沼气池里接种了酵母就能出酒精的。如果接种正确,也就是早一两天出沼气而已,如果接种错了,有可能反而出沼气更慢。

    再如,农村百姓腌咸菜,谁也没有刻意接种微生物,都是自然网罗(自然接种)。可以说开始是没有两个咸菜缸“自然接种”的微生物种群是一样的,但是,只要条件一样,最终都是酸菜(最后起作用的是乳酸菌)。

    也就是说发酵和发霉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没有经验,根本分不清。不专业,根本无法掌控。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4)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4)
    发酵是一门技术加艺术

    虽然开放性发酵变数比较大,但如果掌握了要领,开放系统发酵是可以做到非常稳定的。因为,开放系统遵循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如果你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你就可以事半功倍,一帆风顺。但如果你违背自然,必然一败涂地!

    而现代发酵,尽管经过消毒灭菌,接什么菌长什么菌。但是,一旦有任何差池,一点疏忽,必将前功尽弃。比如,消毒不够彻底,抑或罐体、管道或空气过滤系统出现哪怕是针尖的细缝,都可能引起感染。

    消毒的目的是系统归零!只有在系统失控的时候才需要消毒。对于开放系统,如果你能满足目标微生物的最佳生长条件,系统必然能够按既定目标发生、发育、发展,就没有消毒的必要。

    大多数人对微生物生态不是很了解,总以为开放系统不可控、不稳定。其实,最安全、最有效、最可靠的是开放系统,因为它尊重、遵循自然规律。一个百年老窖,意味着一百年来没有消毒过,原料不需要消毒灭菌、环境不需要消毒灭菌(一旦消毒,老窖就毁于一旦),而且窖池越老,系统越稳定。而现代化无菌(接种纯种)发酵系统,几乎要批批消毒,一有疏忽,即刻倒灌。

    此外,一种原料,往往带有多种抗营养因子(或称毒素),单一微生物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必须多种微生物联合作用,共同完成。因此,开放系统发酵即使是自然网罗微生物,也是多菌种的。如果是采用相应的曲种发酵,自然是最合理的。当然,也需要明白,一种发酵用曲,都具有特定发酵对象的,是一种天衣无缝的、绝对互相适应的菌群。例如五粮液大曲,是专门用于发酵五种粮食按一定比例混合出来的、含特定水分、在特定温度和环境下“培养基”的,只能用于五粮液酒的生产。任何其它大曲,都不能用于五粮液生产。反过来,五粮液大曲也不能用于其它酒类的生产。

    须知一种特定的曲种,是由多种微生物经过长期磨合而形成的,是需要时间去沉淀的。从老窖池出来的曲,是一支经长期磨合、配合默契、战无不胜的微生物“军队”,只要用对了地方,它能战胜所有污染的杂菌。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5)
    发酵饲料

    不是在饲料中使用一点发酵产品就叫发酵饲料。其实,饲料配方中一直都有使用发酵产品,如维生素、酶制剂、酵母制品、菌体蛋白、DDGS、有机酸、微生态制剂等,甚至抗菌素,都是发酵产品。尽管饲料中添加了上述发酵产品,都不能叫发酵饲料。

    发酵饲料,是指大宗含有抗营养物质的原料都经过发酵的饲料。这些原料主要是饼粕类,如大豆粕、棉籽粕、菜籽粕等。发酵豆粕是饲料行业炒的最凶的发酵产品。

    最开始炒作零抗原,而我们连大豆抗原主要成份是什么都没搞清楚。接着炒作小肽,同样也不清楚大豆小肽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小肽是什么。然后又炒作乳酸,接着又炒作寡糖……,全然不顾人体试验几千年来的传统发酵大豆的经验积累,为了“卖点”而胡乱标新立异。甚至将整个饲料界发酵豆粕行业引入歧途。

    发酵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就发酵饲料而言,解毒(分解、钝化抗营养素)是第一目标;其次是对具有抗消化的大分子降解,更有利于养殖动物的消化吸收;再次是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十年前本人把这类物质称为“微生物源性营养素”,意思是起源于微生物并且动物必须的营养素)。

    什么叫抗营养素(或称抗营养因子)?生物界是由自然界各种生物构成的一个食物网,一种生物即是一些生物的天敌,同时又是另一些生物的食物。例如,昆虫是植物的天敌,同时又是鸟类的食物。所以,自然界任何生物要能够生存下去,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本领:一是能得到食物,二是不能被当作食物吃掉。例如,羊必须在有草的地方才能生存,但必须跑得比狼快才不会被吃掉。然而,作为不能逃跑的植物,怎么保护自己?为了生存,植物就合成一些对动物有毒、有害的物质,让动物吃了不消化、中毒、甚至死亡。植物的这种自我保护物质就称为抗营养素。

    一般来说,只有有毒的饲料原料才需要发酵处理。而无毒的饲料原料不需要、也没必要发酵处理。自然界就是那么微妙,有毒的东西在微生物的自然作用下“变质”了,得到解毒,成了好东西;而无毒的东西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变质”了,往往变得有毒。其实,发酵或发霉,都是对原来的物质进行改性,有害的,经过改性,变成无害,无害的,经过改性,就变坏了。

    无害的物质经过发酵处理可以变得更加容易消化吸收或可以提高营养或可以改善口感。只是,无害的物质的“发酵”往往需要非常严格的控制,否则很容易出问题。例如,几千年来,几乎没听说过老百姓自制豆鼓吃死人的。但几乎没有人去鼓捣什么“发酵花生”、“发酵玉米”的。

    当然,任何规律都有例外。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一种食物,本来就没有毒性,发酵只是为了提高营养,更易于消化吸收和改善口感的,那就是面粉发酵——馒头。传统用于做馒头发酵剂——灶头边上的那块“酵母”,尽管没有“无菌、低温”保存,它的微生物种群是很稳定的。要不然你今天做的是馒头,如果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明天做出来的,就未必是馒头了。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6)

    发酵“湿料”

    发酵“湿料”(也称移动发酵)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饲料,充其量只是特种营养素(如乳酸、微生物代谢物等)的原料。饲料的营养组成是为养殖动物设计的,而发酵“湿料”的营养组成更注重的是为发酵过程的目标微生物设计的,当然也会考虑使用对象的营养需求,但不能作为第一目标。例如某种发酵湿料是用乳酸菌作为发酵剂,其配方设计是为了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能占绝对优势。

    发酵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不断发生演替,发酵物料的条件(如温度、pH等)和成份,尤其是微生物代谢物也在不断变化。把握发酵湿料的使用时间段(即发酵到什么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发酵湿料的灵魂所在。发酵不到目标程度,效果不明显,发酵过度,效果打折扣,甚至变成发霉,反而有毒,不仅没有正效果,可能还会出现反效果。

    经常有些生产发酵湿料厂家的技术人员问我,这种产品夏天效果非常好,但不稳定,经常发霉;冬天相对比较稳定,但效果不理想。其实道理很简单,夏天温度高,微生物生长快,发酵效果自然很好;但也由于微生物生长很快,不及时使用,就发酵过头了,发霉变质了,所以质量不稳定。冬天温度低,微生物生长缓慢,或者根本就没有生长;这种情况下等于没有发酵,自然效果不理想;当然,微生物没有生长,没有发酵,物料当然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质量”必然很稳定。

    发酵湿料的创意本来很好,如果养殖户自己按使用计划生产,效果也会很好。因为干燥过程不仅需要能量和设备,而且一些热敏营养素会遭到破坏,挥发性营养素会流失。那大多数发酵产品为什么要干燥处理?因为只有通过干燥,使发酵终止,以确保产品“质量稳定”。须知任何商业产品必须有可检测的稳定指标,并且在保存过程不会发生任何质量变化。

    原则上发酵湿料不能作为商品,因为用户买到手的,不是一种质量稳定的商品。如果用户自配自用,却是很不错的好东西。

    拿两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演替差别。

    一种如腌咸菜,开始时,自然接种,什么微生物都有,由于腌制的时候加了盐,不耐盐的微生物被抑制,由于系统中含有氧气,好氧微生物生长,消耗氧气,氧气减少,好氧微生物优势降低,直到无法生长,给厌氧微生物创造生长的条件,厌氧微生物会产酸,随着酸度的增加,不耐酸的厌氧微生物被抑制,接着耐酸微生物生长,进一步产酸,酸度进一步增加,连耐酸微生物都无法生长,发酵停止。只要不改变系统条件(打开或漏气),可以长期保存下去。

    另一种如豆粕发酵,开始时是好氧的、pH中性的、常温的、对大豆寡糖、异黄酮等不敏感的微生物生长,随着这些微生物的生长、氧气减少、温度上升、并逐渐产酸,接着是耐低氧、耐高温、耐酸的微生物生长,此时大豆抗营养素被分解、大豆蛋白被降解、原来那些微生物抑制因子也被分解。这些微生物活性由于相适应的营养成份减少甚至用完,产热下降。当系统产热小于系统散热时,系统温度开始降低。此后,原本被抑制的微生物开始复苏、适应、逐渐生长,进入发霉阶段。因此,这种发酵必须在温度下降时强制终止(干燥或加盐,如豆鼓),否则就发霉了。

    其实,前一种发酵本质上是一种青贮方法,如咸菜、秸秆、泡菜等,发酵的主要目的是“保存”。后一种发酵是改性,如豆粕、棉粕、菜粕、以及各种复合饲料原料等。

    所以,发酵湿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饲料,其本质是一种“保健品”。也不能作为商品,因为用户买到手和使用时“质量”千差万别。

    湿料在营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一些对热敏营养素要求高的水产动物。但湿料(湿软饲料)与发酵湿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为动物设计的,只是水分含量高且不烘干,要么现做现用(如鳗鱼饲料),要么冷冻保存以保证质量(如虹鳟软颗粒饲料)。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7)
    饲料中诱食剂、香味剂的功与过

    动物依靠天生的本能辨别食物,首先是视觉,远远地就能发现食物,其次是嗅觉,靠近后闻一闻,判断是不是食物,最后是味觉,咬下去后凭口感和味道决定是否是食物,如果是,就吞下去,如果不是,就吐出来。

    一些生物,尤其是植物,为了自身的防卫,合成了一系列抗营养素来防止被动物摄食。这些抗营养素对天敌以外的动物都有毒。因此,动物也必须拥有辨别、发现抗营养素的能力,以避免误食或过量摄食而中毒甚至死亡。

    如果动物不小心将这些抗营养素吃进去,体内还有两道防线避免深度中毒。一道是胃,一旦抗营养素的剂量足以引起胃痉挛,就将抗营养素通过呕吐,排出体外;另一道防线是肠道,抗营养素引起肠道痉挛,通过腹泻,将抗营养素排出体外。

    也就是说,植物通过合成抗营养素来自我防卫,而动物则通过嗅觉和味觉去感知眼前的“东西”有没有毒,能不能吃。一旦发现有抗营养素,要么不吃,要么少吃,以避免中毒。能被动物感知而达到拒绝摄食的这些抗营养素,在饲料学上还有一个名称——拒食因子。

    当然,我们不可能只提供动物的天然饲料(对动物无毒或动物对该原料的抗营养素具有解毒能力)来做饲料。有些饲料原料,对动物本身无毒,但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从未接触过,不知道那东西能吃,因此也不懂得去吃。例如,加州鲈鱼在自然界只吃活鱼,而我们现在给加州鲈鱼饲料,尽管对加州鲈鱼无毒,加州鲈鱼也不吃。那么,我们就必须在加州鲈鱼饲料中添加一种成份,让加州鲈鱼觉得这东西能吃。这种成份就是诱食剂。或者对加州鲈鱼具有诱食作用的香味剂。

    诱食剂的功劳是让养殖动物发现饲料,摄食饲料,避免饲料浪费,以及增加养殖动物食欲,促进摄食,提高生长速度。

    水产饲料中常用的天然诱食剂是鱿鱼膏或墨鱼膏,人工合成诱食剂为鱼腥香等。前者常用于高档饲料,如对虾饲料,后者用于一般的鱼料。

    如果饲料中使用了含抗营养素的原料,动物就会拒食。有些饲料厂就使用大剂量的诱食剂或香味剂掩盖劣质饲料中的拒食因子的味道,骗养殖动物摄食。动物摄食这种含高剂量抗营养素的劣质饲料必然导致对消化系统的伤害,造成肠炎、腹泻,甚至慢性中毒(肝胆综合症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之一)。这是滥用香味剂、诱食剂带来的过。

    因此,饲料选择时,要十分注意饲料的气味。天然香味为首选,如果发现饲料香味剂、诱食剂的味道过浓,最好别买。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8)
    池塘中的氧(1)

    自然界氧气主要来自光合作用:

    CO2 + H2O —> CH2O + O2

    严格来说,氧气是光合作用碳还原(固碳)过程的副产物。

    地球上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CH2O + O2 —> CO2 + H2O

    大致相等。虽然近百年来由于石油、煤炭等矿物燃料大量使用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所增加(二氧化碳增加意味着氧气减少),但对大气中氧气水平的影响不是很大。

    据报道,近一百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350ppm增加到目前的400ppm。相应减少的氧气为[(400 - 350)/44•32]= 36.36ppm,即0.003636%。大气中的平均氧气含量为21%左右,即减少了0.0173%,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中44是二氧化碳的分子量,32是氧气的分子量)。

    为什么人类燃烧了那么多矿物燃料,而大气中的氧气下降不多?这是因为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了(400 - 350)/350 = 14.3%。光合作用速度增加了,以致于氧气的产生大于呼吸作用对氧气的消耗。这是自然界具有自我平衡、自我调节能力的具体表现。

    在池塘中,氧的主要来源有光合作用和空气扩散(包括强化扩散,即机械增氧)以及偶尔化学增氧;氧的消耗主要来自饲料、氧债以及部分因过饱和而扩散到空气中。

    剩余氧

    由光合作用输入到水体中的氧和碳是等当量的,如果每天输入的有机碳都被呼吸作用所消耗,则氧也同样被消耗完。如果有一部分有机碳转化为碳汇或氧债而没有消耗氧,则水体中就有剩余的氧,我们称之为“剩余氧”。

    在养殖前期的培水期间,假设水体从没有生物的干净水到几天后的50毫克生物量/升(包括藻类、微生物、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所有生物体中的有机碳都来自光合作用,并假设池塘底部没有沉淀由死亡生物构成的氧债,则水体的剩余氧量为:

    50•50%/12•32 = 66.67毫克氧/升

    其中50%为有机物质平均碳含量,12为碳的原子量,32为氧的分子量。

    可见,培水期间,池塘水体是很容易出现溶解氧严重过饱和的。当然,由于溶解氧严重过饱和,会有大量的氧气散失到大气中。

    如果是泥底的土塘,由于回水后土壤呼吸强度很大,可以大幅度消耗剩余氧,因而具有一定的缓冲和平衡能力。其能力大小取决于土壤的性质。如果是水泥底或薄膜底的池塘,则培水期间很容易出现溶解氧严重过饱和现象。而此时如果所放的鱼苗太小或对溶解氧过饱和比较敏感,就会导致成活率大幅度降低(对南美白对虾幼苗来说,就是一种EMS)。

    减少培水前期剩余氧量最有效的方法是适当使用有机肥。对于地膜池、水泥池尤其重要。对于土池来说,通过提高底部土壤的呼吸作用强度也可以降低剩余氧量。

    剩余氧是没有增氧装置的水体饲料投入量的基础。当所投入的饲料的氧消耗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剩余氧量时,水体就会出现缺氧。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59)

    池塘中的氧(2)

    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质燃料是几十万年或几亿年前光合作用产物沉积在大海底部所形成的碳汇经矿化演变而来的。那么,为什么大海深处(或池塘底部)会积累有机碳呢?根据呼吸作用方程:CH2O + O2 —> CO2 + H2O,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一般来说,无论是光合作用产氧,还是大气扩散的溶解氧,都是从水体的表层输入。而有机物质的浓度往往底层高于表层,尤其是水体底部。

    在没有人工有机物质输入的天然水体,溶解氧的分布是上高下低,而来源于光合作用的有机物质以动植物尸体的形式不断向水体深处沉积,导致有机物质的浓度下高上低(活体生物除外)。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必然存在一个界线,有机物质的沉积速度大于有机物质的分解速度,这导致有机碳不断积累,天长日久之后,有机物质厌氧分解、矿化,就形成了各种矿质燃料——石油、煤矿和天然气。正是这些碳汇的形成,才导致当今大气中有这么多的氧气。

    上面的过程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提高溶解氧浓度高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能量释放;二是碳汇或氧债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剩余氧的总量。

    对于池塘养殖来说,提高溶解氧浓度有利于饲料中能量的释放,说白一点,溶解氧越接近饱和,饲料效率越高、饲料系数越低,饲料中碳和氮转化成鱼虾蛋白的比例也越高,污染也就越小。

    有研究表明,罗非鱼养成过程中,将一天分两餐或三餐投喂的方式改为将一天的总投喂量一次连续在溶解氧浓度高的期间连续慢慢投喂,即从上午9:00~10:00池塘溶解氧高的时候开始,使用投饵机将一天的总投喂量连续慢慢投喂到13:00~14:00,每斤罗非鱼可节约五毛钱饲料。

    根据溶解氧的昼夜变化规律,不难发现,上午9:00~10:00溶解氧已经能满足罗非鱼正常活动的需要,此时开始慢慢连续投喂,鱼慢慢吃饱,溶解氧逐步升高,到下午13:00~14:00,鱼达到饱食量,此后到太阳下山,水体溶解氧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有利于罗非鱼的消化和吸收,到凌晨以后,溶解氧最低,罗非鱼也处于空腹状态,对溶解氧需求也最低。

    有数据表明,草鱼饱食状态下的耗氧率是饥饿状态下的 1.8 倍。如果饱食又处于缺氧状态,不仅消化吸收效率大幅度降低,而且还容易引起肠炎等问题。

    因此,借助在线溶解氧监控系统,通过对溶解氧的精准调节与控制,尽最大可能提高饲料效率,不仅可以降低饲料对池塘的污染,还可以大幅度降低饲料成本。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0)
    池塘中的氧(3)

    我国传统的池塘养殖产量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池塘产量高的前提是载鱼量要大,意味着饲料投入量也要大。因此,在没有增氧机的年代,想提高饲料投入量必须提高剩余氧的量。那么,我们的先辈是如何做到的呢?

    前面说过,光合作用输入的氧和碳水化合物是等当量的,只有将这些碳水化合物尽量多地转化为不消耗氧的碳汇或氧债,才能得到更多的剩余氧用于饲料的投入。

    在没有增氧机或其它紧急增氧装置的传统池塘养殖中,进入池塘的溶解氧主要来自光合作用。空气扩散进入池塘的氧非常少。因此,只有把输入到池塘的有机碳要么变成鱼虾肌体(碳汇),要么以还原性矿物的形式(氧债)存在,否则就必须消耗氧。

    1、将有机碳转化为鱼肉(碳汇)。淡水池塘养殖混养鲢鱼和鳙鱼,不仅可以控制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维持生态平衡,强制物质循环,还可以将有机碳转化为鱼肉,从而降低氧的消耗,提高剩余氧的量。

    一公斤活鱼大约含有150克左右的碳元素,相应节约了[150/12•32=]400克氧。也就是说,池塘中每生产一公斤鲢鳙鱼,相当于储存了150克碳汇,为水体增加了400克剩余氧。

    2、将有机碳储存于池塘底部的淤泥中(氧债),或直接以未分解的有机碳存在,或转化为还原性惰性有机物或矿物质存在。如将氧化态腐植质还原为还原态腐植质,或将氧化态铁、锰、硫等矿物质还原为还原态铁、锰、硫。这一部分氧债可用化学耗氧量来度量。池塘底部氧债可提供的剩余氧的量与池塘土壤性质有关。

    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碳汇作为副产品收获,而池塘底部的氧债必须通过干塘、晒塘(池塘底部修复)偿还。如果池塘底部土壤没有在休耕期间(即两造养殖周期之间)得到完全修复(即彻底偿还氧债),那么,下一造的剩余氧量将下降。所谓新塘旺三年的原因就是休耕期间氧债没有还清导致池塘生产力降低所引起的。

    由于我国传统池塘养殖经几千年老一辈的探索,选择出几个适合于积累碳汇的养殖品种以及形成了一整套合理混养、搭配模式,并总结出一套高效科学的氧债管理技术,使得我国传统池塘养殖产量能够遥遥领先于国际水平。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1)
    池塘中的氧(4)

    氧是池塘养殖第二制约因素(第一制约因素是水)。溶解氧不足可以从动物和环境两个方面影响池塘养殖。

    动物方面,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直接致死。当溶解氧浓度低于养殖动物最低忍受浓度一段时间时,可直接导致养殖动物窒息而死亡。

    2、非致死伤害。当鱼虾受到短时间严重缺氧,虽不致死,但可能受到严重伤害。

    3、免疫机能受损。养殖动物处于溶解氧偏低的环境下免疫机能会受损。对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变得更为敏感。

    4、抗逆能力降低。溶解氧不足可导致养殖动物对环境条件变化,如pH变化、温度变化和盐度变化更为敏感;对氨氮、亚硝酸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容忍能力降低。

    5、消化吸收效率降低。鱼虾对饲料的消化吸收和同化能力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溶解氧浓度越高,消化吸收和同化能力越高。因此,池塘对氧的需要量随着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提高。

    环境方面,包括如下几个层次:

    1、导致微生物生态组成变化。自然界微生物是按氧化还原的梯度分布的。不同溶解氧浓度所适应的微生物不同。因此,溶解氧浓度变化会导致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

    2、导致池塘需氧量增加。溶解氧低下导致鱼虾消化吸收能力降低,造成更多的饲料浪费,因而需要更多的溶解氧去处理。这叫越穷越见鬼!

    3、导致污染净化能力降低。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氧化作用速度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溶解氧浓度低一方面污染率增加,另一方面净化速度减少!因此溶解氧浓度低容易造成污染物快速积累,大幅度降低池塘的污染承载能力,引起水质退化、老化和恶化。

    4、导致条件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增加。几乎所有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原微生物都是兼性厌氧菌。当溶解氧浓度不足时,好氧微生物失去了竞争优势,兼性厌氧微生物获得了机会,从而导致病害发生。

    5、导致有毒有害的物质产生。溶解氧低将导致还原性如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的物质产生。据泰国专家介绍,南美白对虾所有病害的根源有80%是硫化氢引起的。

    溶解氧过高的危害:

    一、溶解氧浓度过高可导致氧中毒。高浓度的溶解氧可产生大量自由基,对肌体许多器官具有伤害作用。

    二、溶解氧浓度过高会导致急性或慢性气泡病,对养殖动物,尤其是幼体阶段,有时是致命的——全军覆没。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发病。也有人认为,亚气泡病是大多数鱼虾病害的内因,这并非没有道理。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2)

    氮的功与过(1)

    自然界所有生物都是由蛋白质构成的(某些病毒除外),而氮是蛋白质区别于其它有机物质的主要特征成分。因此,没有氮,就没有蛋白,也就没有生命。在没有人为干预的任何生态系统,氮的输入和保留量,决定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总量。

    自然界氮循环从生物固氮开始,由固氮微生物或固氮藻类实现;将大气中的氮气通过生物固氮还原成氨直接用于蛋白合成,或由共生固氮菌将氮气还原成氨后供给宿主进行蛋白合成。

    固氮菌是一种以氮气为呼吸链终端电子受体和氢受体的微生物。是氮呼吸的一种典型微生物(厌氧过程)。该微生物通过氧化碳水化合物或其它还原性物质获得能量,氧化过程产生的电子和氢离子通过固氮酶将氮气还原成氨。类似于好氧微生物将氧气还原为水的过程。由于氨带有能量,所以,以氮气为氧化剂去氧化有机物获能比以氧做氧化剂获能少得多,这是固氮菌生长速度比较慢的原因之一。

    动物摄食植物或固氮菌,将部分蛋白同化,另一部分蛋白被异化为氨氮释放到环境中。这些氨要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再合成蛋白,构成新的生物体,要么被亚硝化和硝化细菌氧化为亚硝酸和硝酸。这是因为氨和亚硝酸都含有能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通过氧化氨和亚硝酸以获得能量用于生长。但也因为氨氧化成亚硝酸和亚硝酸氧化成硝酸所获得的能量很少,所以,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生长速度非常慢,特别是硝化细菌。

    硝酸在自然界作为一大类厌氧微生物呼吸链终端的电子受体和氢受体,将硝酸氮转化为氮气。完成自然界氮的循环。将硝酸还原为氮气的一大类细菌被称为脱氮菌。当然,硝酸也可以被微生物还原为氨,重新合成蛋白进入生物体。这类微生物称为硝酸还原菌。

    近些年来发现有些细菌可以在好氧条件下将硝酸还原成氮气,称为好氧反硝化或好氧脱氮菌。既然该细菌可以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为什么还能同时使用硝酸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这两种受体在该微生物细胞内的关系又如何?目前还没得到完全解释。

    好氧脱氮应该是池塘高密度养殖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在对虾、加州鲈鱼、草鱼等池塘分离到好氧反硝化细菌的报道。

    氮的功劳是构成生命的载体——蛋白质。氮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量。

    在池塘养殖中,氮是浮游植物生长的基本营养素之一,缺氮的水体浮游植物无法生长繁殖。所以,养殖前期培藻时也需要氮肥。

    水产养殖的本质也是氮的转化,将饲料中的氮转化为鱼虾肌体中的氮。动物摄食饲料后,将部分饲料氮同化为肌体氮,将其它氮异化为氨氮,排出体外。对于饲料而言,氮同化率越高,即氮保留率越高,饲料系数就越低,饲料质量也就越高。但无论饲料品质再高,水产动物也无法全部将饲料氮转化为肌体蛋白氮。意味着投入到池塘的饲料氮除了部分转化为水产动物的蛋白氮外,还有部分饲料氮会转化为氨氮进入养殖环境。

    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水产动物排出的氮(氨)如果积累,对养殖动物就有不良影响,必须处理。这是水产养殖中氮的害处。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3)

    氮的功与过(2)

    任何生物的代谢终产物对自身有毒。氨氮是水产动物代谢的主要终产物。因此,高浓度的氨氮对养殖动物有毒,其致死浓度不同养殖品种不同,同一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氨氮的耐受性也不同。此外,氮是生物体蛋白构成成份,氮的含量决定了养殖环境生物的总量。

    在池塘养殖过程中,每天都必须投入饲料喂养水产动物,因此,每天都有新的氨氮进入水环境,如果氨氮不能及时处理,必然导致氮的积累,过多的氨氮积累将引起养殖动物过水环境产生各种问题。

    氨氮积累对养殖动物的影响

    1、直接致死。氨在水体中有两中形态,NH3和NH4,其中后者毒性较低,有的文献认为NH4无毒。总氨中NH3和NH4的比例取决于pH值,pH值越高,NH3比例越大。

    NH3在致死浓度之下,鱼虾类会急剧中毒死亡。发生氨急性中毒时,鱼虾表现为急躁不安,由于碱性水质具较强刺激性,使鱼虾体表黏液增多,体表充血,鳃部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

    氨的氧化物——亚硝酸对养殖动物也有很强的毒性,尤其是在淡水环境中。

    2、器官损伤。在次致死浓度下,会破坏鱼虾皮、胃肠道的黏膜,造成体表和内部器官出血。

    3、免疫机能受损。在次低浓度下,养殖动物对病原的易感性增加。氨也会和其它造成水生动物疾病的原因共同起迭加作用,加重病情并加速其死亡。

    4、慢性中毒。在0.01~0.02毫克/升的低分子氨浓度下,水产动物可能慢性中毒出现下列现象:一是干拢渗透压调节系统;二是易破坏鳃组织的黏膜层;三是会降低血红素携带氧的能力。

    5、抑制生长。鱼虾长期处于分子氨浓度为0.01~0.02毫克/升的水体中,生长会受到抑制。食欲差,饲料利用率下降。

    氨氮过多对水环境的影响。

    氮在环境中以无机态氮(氨氮、亚硝酸氮和硝酸氮)或有机态氮(细菌、藻类)的形态存在。

    1、导致养殖水体氨氮浓度上升。引起养殖动物出现上述的各种问题。

    2、导致养殖水体存在亚硝酸浓度上升的风险。

    3、导致藻类生态紊乱。天气良好时氨氮积累会引起藻类过度生长。过度生长的藻类的自我遮光以及对其他微量营养素的竞争引起藻类物种多样性降低,一方面引起蓝藻暴发和倒藻,造成藻毒素产生和水环境恶化、甚至崩溃。从而产生一系列鱼虾病害问题。

    4、导致微生物生态紊乱。在碳源充足(藻类老化导致藻类胞外分泌物增加,微生物碳源增加)或人工补碳的情况下,氨氮过多会导致微生物过度生长。微生物过度生长引起氧浓度降低,进而引起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最终导致微生物生态系统紊乱,导致系统崩溃和鱼虾病害发生。

    5、藻类老化和微生物过量一方面导致底层溶解氧不足,大量的死亡藻类和微生物絮团沉淀引起池塘底部恶化、病原滋生和有毒有害物质产生。

    因此,氨氮过量是直接引起鱼虾病害和引起池塘生态系统退化、恶化和崩溃而导致鱼虾病害的重要根源。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4)
    池塘中氮的来龙去脉

    一种物质是毒品还是补品,其实只是一个量的差别。同样,一种物质,在池塘中是污染物,还是营养素,也只是一个量的区别。例如,有机碳和氨氮,一般被认为是池塘的“污染物”,要想方设法处理掉;但在培水期间和养殖前期,还要作为“营养素”——肥料输入,因为池塘培藻、培菌需要碳和氮作为藻类和微生物的培养基。而随着鱼虾的长大,饲料输入量不断增加,所产生的有机碳和氨氮超过了池塘藻类和微生物的需要,才成为“污染物”。

    池塘养殖最大的投入品是饲料,不言而喻,池塘中主要的污染源(有机碳和氨氮)也是来自饲料。在增氧机配置合理的情况下,有机碳可以用氧处理。因此,除大面积粗养水体外,目前池塘养殖承载量主要受氨氮处理能力的限制。要维持池塘生态系统稳定运行,要提高池塘的承载能力,必须了解池塘中氮的来龙去脉。

    池塘中氮的来源

    1、池塘底质。池塘底质中的氨氮本质上来源于上一造养殖期间遗留下来的污染,其浓度取决于休耕期间干塘晒塘的处理程度。如果休耕期间池塘淤泥能够彻底干燥,将氨氮全部氧化为硝酸,则回水后,当底泥中的氧气被消耗完毕,硝酸往往被作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而还原为氮气。因此,残余的氮不会太多。

    2、水源。目前大多数水体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氮污染,因此,水源能够带来一定浓度的氨氮。

    3、培水肥料。一般目前用于培水的有机肥料(俗称“肥水膏”)都含有各种氮,包括无机氮(如尿素、硫酸铵、碳酸铵或氯化铵等)和有机氮(如氨基酸、蛋白质等)。这一部分的氮是人为作为肥料输入的,其输入量取决于前面两种来源的数量。也就是说,如果池塘底质和水源中带来的氨氮足以满足前期培水的需要,前期培水的肥料中就可以不考虑含氮。

    4、饲料。饲料是池塘中氨氮的主要来源。养殖中后期由饲料所产生的氨氮往往远远超出池塘生态系统中藻类和微生物的需要,因此是需要处理的氨氮。

    培水期、养殖前期氨氮、亚硝酸偏高的情况在池塘养殖中并不少见。问题的来源与池塘底质处理不到位以及使用氮污染严重的水源有关。当然也有与施肥不当有关。

    养殖中后期氨氮随着饲料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许多养殖户对这个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他们只知道当鱼虾长到什么规格以后就开始出问题,而不知道其根源在于池塘饲料投入量超过了池塘氧的供应能力或氮的处理能力,引起氧债积累或氨氮积累所造成的。

    池塘中氮的去处

    1、同化。氨氮的同化包括藻类、微生物或其它植物吸收氨氮、亚硝酸或硝酸等无机氮用于合成机体蛋白质,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最后以鱼虾蛋白质(氮汇)的形式离开水环境。

    2、异化。将氨氮转化为硝酸或进一步还原成氮气(脱氮)离开养殖环境。

    3、转移。排污或换水转移到池塘外。

    池塘氮的处理能力决定了池塘的负载能力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5)

    增氧增产稳产

    生物化学反应的速度一般遵循米氏方程:

    V=Vmax[S]/(Km+[S])

    其中Vmax指该反应的最大速度,[S]为底物浓度,Km是米氏常数,V是在某一底物浓度时相应的反应速度。

    生物呼吸作用(CH2O + O2 —> CO2 + H2O)也一样,在一定范围内,溶解氧越高,反应速度也越快。大凡从事水产养殖的人都明白,溶解氧越高,饲料效率越高,生长速度也越快。饲料效率高意味着饲料污染减少。同样,溶解氧浓度越高,微生物的呼吸也越快,意味着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处理速度也加快。

    假设溶解氧浓度增加5%,饲料效率提高5%(污染率也降低5%),同时微生物的净化能力也提高5%。相反,假设饲料投入量超过承载力的5%,溶解氧降低5%,饲料效率和微生物净化速度也各降低5%。

    在养殖过程中,随着鱼虾的长大,饲料投入量逐步增加。如果饲料投入量的进一步增加超过了氧的供应能力引起溶解氧浓度降低,会引起池塘生态系统断崖式崩溃。例如,假设平衡时污染量为 1,鱼虾饲料效率为1,微生物的分解速度 1,系统平衡。如果饲料投入量增加5%,导致溶解氧浓度降低5%,则污染相应增加为:

    (1 + 5%)/(1 - 5%)/(1 - 5%)=1.1634

    即饲料超载5%,污染增加16.34%。

    相反,如果溶解氧提高5%,则不仅提高饲料效率,节约饲料成本,鱼虾生长速度快,缩短养殖周期,降低风险。而且承载能力相应提高:

    1/(1 - 5%)•(1 + 5%)= 1.105

    即产量可以提高10.5%。

    特别是海水或咸淡水对虾养殖,提高溶解氧浓度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控制弧菌。因为弧菌在溶解氧浓度低时能够以硫酸为电子受体和氢受体进行无氧呼吸,具有生存优势。提高溶解氧浓度,专性好氧微生物具有生长优势,能够抑制弧菌的生长。尤其是采用碳氮平衡的生物絮团技术的养殖系统,由于大剂量补充有机碳,容易导致溶解氧降低而造成弧菌/总菌的比例上升。所以,增氧又是有效控制不良微生物的有效措施,是稳产的重要保证。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6)

    池塘养殖病害的根源

    就当今水产养殖而言,饲料虽然不是最完美,但至少营养上还过得去。因此,养殖动物病害的发生基本上都是病原性(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和环境参数失常(如藻毒素、菌毒素、氨氮、亚硝酸、硫化氢等)导致的。

    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对养殖动物病害防治的研究大都是从病原入手,从寻找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去防治方面思考问题,很少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病原微生物?我们研究药物只抑制了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或杀灭了该病原微生物,但并没有解决产生病原微生物的根本问题。以至于解决了一个病原微生物,又来了第二病原微生物。长此以往,最终导致病越多药越多,药越多病越多的局面。

    池塘是一个集鱼虾生存、饵料生物生产与养殖污水净化于一体的环境。我们以前注重提高池塘生产力来生产更多天然饲料以满足养殖动物生长的需要。而现在我们可以完全采用全价人工配合饲料取代天然饵料的培养,大多数人总以为天然饵料在投喂人工饲料的池塘中可以忽略。近年来池塘天然生产力几乎完全被忽视。殊不知,天然生产力也是池塘自净能力的具体表现。天然生产力降低意味着池塘自净能力降低。我们一方面提高养殖密度,提高饲料投入以求高产,而另一方面又忽视了天然生产力的净化作用导致池塘承载能力降低。这才是病害发生的本质!

    打个比方,当饲料投入量(污染量)大于池塘的承载能力时,污染就积累,于是来了苍蝇,我们就研究苍蝇药物,虽然苍蝇得以控制,但污染没有解决,垃圾还在,于是来了蟑螂,于是我们有研究蟑螂药物,蟑螂也控制了,但垃圾照样还在,于是又来了老鼠,于是我们有忙着研究老鼠药……,这是导致病越多药越多,药越多病越多的根源。

    解决鱼虾病害的根本在于污染的清除,没了垃圾,自然不用去纠结着是用中药还是西药灭害虫了。因此,只有提高池塘的自净能力,才是生态养殖、生产安全水产品的根本。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7)
    提高产量的手段(1)

    池塘养殖追求高产本无可非议,池塘养殖也可以达到相当高的产量水平。当然,高产意味着必须高密度养殖。但是,提高养殖密度的前提,是提高池塘的饲料承载能力。而提高池塘饲料承载能力不外乎下列四种手段:

    1、使用低污染饲料。

    好的饲料蛋白质同化率高,鱼虾生长快,饲料系数低。意味着氧的需要量少,废蛋白少,氮污染也小。在池塘自净能力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承载更多的饲料,从而可以提高养殖密度,达到提高养殖产量的目的。通过优质饲料减少污染是饲料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饲料产业科技进步的体现。许多水产动物能够进行高密度网箱养殖,是以全价饲料研制成功为前提的(摄食冰鲜的除外)。

    2、提高池塘净化力。

    如果饲料品质相同,通过科学的水质属性调节,藻类和微生物效率最大化,或者通过配套适当的水处理设备,提高池塘的净化能力来提高饲料的承载力,也可以提高相应的养殖密度,从而提高池塘养殖的产量。池塘养殖设施的进步,是提高池塘自净能力的基础。增氧机的使用使池塘养殖摆脱了氧的限制,使池塘的承载能力大大幅度提高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3、提高生物利用率。

    通过合理的多品种搭配,用混养品种将主养动物的残饵、粪便中的营养进行二次利用;将主养动物的有害代谢物通过池塘生产力再生成的天然饵料加以利用,从而降低饲料污染。在提高饲料投入量的同时,增加混养鱼类的产量。如何充分利用不同养殖动物之间的水层差异、习性差异和食性互补,做到最佳拍档,主要是靠经验积累。

    4、转移到池塘外。

    在水资源丰富的条件下,通过水体交换将污染物转移出池塘。其优点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缺点是池塘生态系统微生物种群随换水量的增加而降低。例如,许多养殖户都有这样的经验,换水率越高,亚硝酸来得越快。这是因为亚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比硝化细菌快得多得的缘故。大量换水也必然导致水资源衰竭,养殖环境退化等不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是一种资源掠夺性养殖。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8)
    提高产量的手段(2)

    中国池塘养殖有数千年的历史,几千年来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尽管简单,但没有深入研究,也未必能得其精髓。而我们对老祖宗的这些宝贵经验,更多的是误解,甚至是抛弃。

    传统池塘养殖的限制因素是溶解氧,老祖宗的这几招,都是提高池塘饲料承载能力非常有效的方法(氧债管理与提高碳汇和氮汇):清塘、干塘、晒塘、撒石灰、揇泥以及多层次混养。

    清塘。

    清塘是直接清除上一造遗留下来的氧债。清塘清掉的主要是一些尚未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残饵残渣、藻类残体)和活体微生物。主要来自上一造养殖过程人为投入或池塘内部产生的(如光合作用产物)。利用这些物质分解比较缓慢的特点,将它们暂存在池塘底部,待休耕期间排出池塘,以减少对新一造养殖过程对氧的消耗。

    多数人认为,养殖期间投入的饲料只有20~30%被同化,转化为鱼虾产量,其它的都变成淤泥。其实不然,饲料所含的物质不仅只是构成鱼虾肌体的物质,饲料还是鱼虾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的来源。也就是说,饲料中的大多数有机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中的碳架)除了转化为鱼虾肌体和少量不能消化、短时间内不能分解的纤维和木质素等半惰性碳外,大部分都被鱼虾呼吸(形成二氧化碳)了。因此,饲料中能形成淤泥的成分主要为不溶解的矿物质和惰性碳水化合物,不同品质的饲料含量当然不同,正常情况下这些物质占饲料组成也就20~30%,而不是一般文献上说的70~80%。

    那么,池塘淤泥中的有机物质是哪里来的?来自光合作用产生的藻类细胞壁、微生物细胞壁等难分解有机碳!大家都知道,池塘中的氧气有80~90%来自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在产生氧气的同时产生碳水化合物,其中只有大约1%转化为碳汇(鱼虾肌体),这一部分作为氧气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说,池塘底部淤泥中的有机物质大多数来自光合作用的产物(占光合作用总产物的80~90%)!

    池塘底部需要一定的肥度,以便下一造养殖前期培水。池塘底部淤泥中的腐植质对微生物活性、氧化还原电位的缓冲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清塘应根据池塘底部有机物质的多寡,合理保留。目前许多养殖户以为清塘要彻底,把本来就不足的一点有机物质和肥料彻底清洗干净。等到回水后发现藻类营养不足,再大量施肥!这是一种花钱不讨好的行为,也容易造成藻类营养失衡与水环境污染。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69)
    提高产量的手段(3)

    干塘、晒塘。

    干塘和晒塘是恢复氧库,对上一造养殖期间消耗的氧库进行再补充。池塘底部土壤中的变价元素、腐植质,是池塘底部“氧”的缓冲系统,在养殖期间接受电子被还原,通过干塘和晒塘彻底氧化,将这些变价元素和腐植质的电子转移给大气中的氧,恢复底部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例如,养殖期间铁被还原:

    2Fe2O3 + CH2O +3H2O —> 4Fe(OH)2 + CO2

    简化为Fe(3+)+ e —> Fe(2+)

    晒塘期间铁被氧化:

    4Fe(OH)2 + O2 —> 2Fe2O3 + 4H2O

    简化为Fe(2+)- e —> Fe(3+)

    池塘传统处理方法是抽干池塘水体,晒干到裂开,使空气直接进入土壤深处。有些还原性物质与氧接触就可以直接被氧化,这些物质往往有毒(任何直接与氧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抑制血球带氧能力,如硫化氢)。

    但是,池塘底部能直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的物质不多,更多的还原性物质或有机物质需要微生物的介入才能被氧化。因此,如果干燥速度太快,导致微生物因水分不足而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造成土壤虽然干燥,尽管干燥时间很长,但有机物质或还原性矿物质并不能有效分解矿化和氧化。

    干塘晒塘彻底干燥,把氧气能直接氧化的物质氧化后,如果还有时间,土壤必须补充水分,并保持透气状态,以提高好氧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好氧微生物活性最有效的方法是翻耕,让好氧微生物充分与氧气接触。

    尽管池塘土壤经干塘晒塘后能得到氧化,但氧化深度是有限的。有些池塘干塘晒塘后需要推塘以加深池塘深度。但推塘往往将氧化好的土壤推掉,露出底部尚未干燥氧化的土壤。因此,推塘后池塘底部必须重新彻底干燥和氧化。

    如果推塘后没有时间彻底干燥和氧化,千万不要推塘。否则将导致严重后果。因为20~30厘米下的土壤有可能完全还处于还原状态,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推塘后没有重新干燥氧化就进水,比不干燥氧化问题还多。

    池塘底部土壤氧化后总的矿物氧缓冲能力等于各种变价元素的高价态减去低价态的差值乘以该元素的摩尔浓度的总和乘以8,单位为:克氧/公斤土壤。有研究表明,肥沃的土壤中腐植质的氧缓冲能力可以高于矿物氧缓冲能力的总和。

    池塘底部常见的变价元素包括氮(-3~+5)、铁(0~+3)、锰(0~+4)、硫(-2~+6)。可通过分析元素的氧化态/总元素的比值了解干燥和氧化效果。例如,可以检测三态氮(氨氮、亚硝氮和硝酸氮),干塘晒塘的氧化程度=硝酸氮/总氮•100%。(总氮=氨氮+亚硝氮+硝酸氮)。
    池塘里的那些事儿(70)
    提高产量的手段(4)

    撒石灰。

    传统池塘养殖生石灰在池塘中的使用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土壤改良。

    在休耕期间的池塘底部土壤中撒入适量的生石灰,既达到杀灭病原生物和野杂鱼虾的作用,更关键的是对池塘底部土壤进行改良,以达到中和有机物质厌氧分解产生的氢离子,调节土壤pH,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又能够利用中和休耕期间底部土壤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时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不仅能够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还能增加土壤的碳酸盐碱度,提高池塘生产力。

    如果干塘时在池塘土壤中使用的生石灰剂量太大,有可能导致土壤pH太高而影响微生物活性,反而达不到土壤改良的效果。所以,清塘后使用石灰改良土壤最好使用碳酸钙而不是氧化钙。

    二是矫正水质属性。

    池塘进水后,使用大剂量的生石灰将水体的pH提高到 11 左右。大多数人认为大剂量使用生石灰的作用是对水体进行消毒,其实不然,其真正的作用是水质属性矫正,使水体更适合于养殖。诚然,高pH对水体具有消毒、清除杂鱼的作用,但用生石灰将水体的pH提高到 11,将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全部转化为碳酸,并形成碳酸钙沉淀,碳酸钙的共沉淀作用将水源中其它重金属也一起沉淀。因此生石灰也具有重金属的解毒作用。此时,无论水体中原来的钙离子有多少,无论是缺乏还是过剩,此时只剩下大约20毫克/升左右的游离钙离子(钙硬度为50毫克碳酸钙/升,以氢氧化钙的形式存在)。几天之后,水体中的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氢钙,恢复碱度,pH也回落到正常范围。

    三是调节生产力。

    在养殖期间,由于钙被生物同化或被底泥交换或被生物沉淀而流失,导致相应的碱度降低。碱度降低意味着水体无机碳减少而降低光合作用效率,池塘初级生产力下降。传统池塘养殖生石灰可以“改良水质”和“治疗鱼病”的原理在于恢复和提高池塘初级生产力,提高养殖水体的净化能力,从而达到水好鱼虾好的作用,而不是石灰的“消毒”作用。

    我们往往只是简单地从表观看到池塘使用生石灰把鱼虾病害“治”好了,就认为生石灰是消毒剂。从此,鱼虾病害防治转向消毒剂研究,并用漂白粉之类的药物替代生石灰,导致水产养殖走上不归路!因为消毒剂促进不能提高初级生产力,甚至还破坏初级生产力。由于消毒剂不是从本质上解决污染积累的问题,一种病原是压住了,但污染还在,必然导致第二种病原生长,如此反复,最终导致养殖系统崩溃,无药可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0

    听众

    195

    积分

    正式会员

    Rank: 2Rank: 2

  • TA的每日心情
    加油
    2019-8-28 15:02
  • 签到天数: 89 天

    [LV.6]常住居民II

    帖子
    189
    精华
    0
    经验
    195 点
    金币
    416 元
    注册时间
    2018-4-28
    25
    发表于 2018-6-22 08:51:28 |只看该作者
    有些难度,要认真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yulee    

    27

    主题

    29

    听众

    1252

    积分

    四级会员

    Rank: 6Rank: 6

  • TA的每日心情
    加油
    2018-7-17 10:17
  • 签到天数: 405 天

    [LV.9]以坛为家II

    帖子
    907
    精华
    5
    经验
    1252 点
    金币
    2199 元
    注册时间
    2010-7-31
    26
    发表于 2018-7-6 14:20:04 |只看该作者
    真的是很有价值的东西,感谢林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吃透酸碱度,让你鱼虾养殖效益翻番
    2018中国水产动保产业年会
    10种常见淡水鱼细菌性疾病特征
    下血本还降不了氨氮亚硝盐?
    虾苗选到迷茫?你最需要这些实用技巧
    2017年冬将现极寒?别担心!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