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前沿网,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水产前沿网 | 网聚全球水产华人

 找回密码
 注册

防患于未然,鱼类发病的五大因素你必须知道

2017-2-13 15:00| 发布者: 御城雪| 查看: 18940| 评论: 0|来自: 水花鱼

摘要: 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环境、鱼类及病原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水产频道报道,鱼类发病的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是环境、鱼类及病原体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物理因素

  (1)、水温

  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体温是随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外界水温突然剧变,鱼类难以适应而发生死亡。如在水花鱼苗运输过程中和鱼苗下塘时,要求水温变化不超过3℃,鱼种不超过5℃。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2)、机械性损伤

  拉网捕鱼,鱼种运输,人工授精时操作不当,常使鱼体受伤,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现象,易被致病细菌、水霉菌所感染。

  二、化学因素

  (1)、溶解氧

  水中溶氧含量在5㎎∕L时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有利,在溶氧缺乏的水中,鱼类对饵料利用率降低,体质暂弱,溶氧低到1.75㎎∕L时,家鱼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果不及时补充溶氧,鱼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溶氧过多,过饱和,则又会使鱼苗和鱼种患气泡病。

  (2)、酸碱度

  鱼对池水酸碱度(PH值)的适应范围以6.5——8.5为宜。如果长期生活在酸性低于5或碱性超过9.5的水里,就会引起鱼的生长不良或死亡。酸性土壤的山区,PH值一般在5——6.5之间,鱼生长不快,体质较差,而且容易感染嗜酸卵甲藻而患打粉病。

  (3)、水中化学成份和有毒物质(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盐类等)

  池水化学成份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周围环境、水源、生物活动(鱼类、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底质有关。鱼池最好每年用清塘剂清塘和利用冬季鱼起捕后的空闲时间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鱼池长期不清塘整理以致池底腐殖质过多,并堆积了大量的没有分解的有机物(如鱼粪、剩余饵料等),在微生物分解过程中,一方面消耗池水中大量溶氧,同时还能放出硫化氢、沼气、碳酸气等有害气体,对鱼是有毒害作用的,轻则影响生长摄食,重则导致死亡。所以在养殖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水体环境的变化。

  三、生物因素

  一般常见的鱼病,多数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而致病(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藻类等),这些使鱼致病的生物称为致病因子。

  另外,还有些直接吞食或间接危害鱼类的敌害生物,如水蛇、水鸟、凶猛鱼类、水蛭、水生昆虫、水绵、青泥苔、湖淀等要及时捕杀和清除。

  四、鱼体自身因素

  鱼体是否产生疾病,除环境条件、病原体毒力、病原体数量和入浸途径外,主要的还决定于鱼体的内因,即鱼体免疫力的强弱。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鱼类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免疫力,而不被感染。例如青鱼、草鱼患病毒性出血病时,同池的鲢鱼、鳙鱼从不发病;白头白嘴病一般只在体长一寸半以下的草鱼发生,成鱼基本上不发生此病。鱼类的这些抗病力,是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

  因此,在考虑鱼得病的原因的同时,有必要提高水产养殖动物机体的免疫力。如:使用疫苗,免疫激活剂。

  五、人为因素

  (1)、放养密度不当和混养比例不合理。

  合理的密养、混养是养鱼增产措施之一,如放养过密,就必然造成缺氧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从而引起鱼的生长快慢不匀,大小悬殊,瘦小的鱼极易患病而死亡。各种鱼食性不一样,如果混养比例不当,则对鱼的生长不利。

  (2)、饲养管理不当。

  投不洁或变质的饲料,如腐败的水草、螺蛳等就会引起草鱼、青鱼患病。如果人工投饵不均,时投时停、时饱时饥,这样摄食不匀,也是鱼类发病原因之一。

  【关键字】:鱼类  发病  因素  水产养殖
转载声明

1、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水产前沿网原创(独家)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

2、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3、如需转载本网非原创(独家)文章,同样建议注明该文章的出处和作者信息。

扫描二维码手机阅读

鸡蛋

雷人

酷毙

漂亮

鲜花

最新评论

重点推荐

讨论热点

    微博互动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