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水产前沿唐东东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 5月31日,“2018全球水产养殖论坛”于福建福州隆重开幕。本次论坛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携手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发与推广中心、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以“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生态养殖、技术创新、跨界合作等热点问题,邀请国内外业界权威,分享最新动态,深化交流合作、共谋产业发展。 同时,论坛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福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以及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大会邀请了国内外水产行业的业界精英和专家学者前来参与,与会人数近500人。 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王鲁民做了《走向深远海的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报告。据FAO预测,到2026年全球渔业产量将达到2亿吨,其中水产养殖是未来10年渔业增长的主要助推器,以中国水产养殖发展为例,正面临生态环境、水土资源和发展空间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深远海养殖将会是水产养殖主要空间拓展方向。深远海养殖在1995年时就被美联邦技术评价办公室认定为具有潜力的渔业增长方式,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对深远海养殖的定义为:在离岸3海里至200海里进行可控条件下的生物养殖,其设施可为浮式、潜式或负载于固定结构的设施。 历经几十年技术积累和应用实践,深远海养殖发展需求日益增长、条件日趋成熟、推力日渐增强。王鲁民认为,符合我国国情的深远海养殖其定位特征为:远离大陆岸线3km以上,处于开放海域;水深20米以上,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规模化设施,包括但不限于网箱、围栏、平台、工船等;具有一定的自动投喂、远程监控和系统管理等能力。 目前,我国深远海养殖的发展具有几方面的机遇。其一,体系化的网箱养殖产业为深远海养殖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二,国家海水养殖产业发展政策将推动养殖走向深海;其三,船舶、海工、新材料、智能化等技术集成是设施大型化和走向深远海的重要支撑。同时,深远海养殖发展也面临技术、管理和经济可行性等问题,尤其是经济可行性将成为养殖产业走向深远海的决定因素,主要原因是深远海养殖面临同类低成本养殖产品、同类进口养殖产品、同类海洋捕捞产品的竞争,因此其需要具备相比低成本养殖产品的价格优势、无同类海洋捕捞产品竞争、较进口产品综合成本优势等多方面优势,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
重点推荐 |
|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水产前沿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水产前沿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水产前沿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15天内来电或来函与水产前沿网联系。联系方式:020-85595682。